欢迎光临中国美术学院廉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文化> 品谈:廉政风物漫谈

品谈:廉政风物漫谈

2012-04-13 14:15:59

武庆生

  “风物”,《辞海》解释为风光、景物,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风景。毛泽东诗歌中的“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即是取意于此。而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风物的基本意思是风景和物品,也就是在传统意义上加了一个“物品”的义项,还可引申为带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从这个意义出发,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有许多与廉政相关的人文景观或历史物件,它们诉说着动听的廉政故事,承载着曲折的廉洁历史,折射出丰富的廉政内涵,蕴涵了深刻的教育意义。
  
  世界上最早的廉政风物应该是被“雪藏”在埃及国家博物馆的纸莎草诉状。纸莎草是埃及尼罗河下游特有的一种植物,古埃及人用来制成纸草书写文字。埃及国家博物馆里珍藏了大量写满历史事件的纸莎草,其中有一幅诉状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官员贪腐案例。它说的是,一位农民赶着几头驮满货物的驴子,遇到一名税务官。税务官不仅双重收税,还拿走了一些物品。农民向高一级的官吏报案,最后打赢了官司,拿回了财物,税务官则受到惩罚。纸莎草上详细地记载了这位农民对贪腐税务官的控诉,成为埃及国家博物馆的一件稀世珍宝。不过,前去参观的人很少能见到它的真面目,因为它至今仍被珍藏在博物馆的地下室里,并不对外开放。
  
  西方最著名的廉政风物当属德国波茨坦小镇桑苏西宫墙外的一座破旧的风车老磨坊。它诉说的是另一则抗拒王权的故事。威廉一世结束多年征战后来到桑苏西宫小憩,看见一座大风车磨坊又残又旧,非常扫兴,就命令手下去把磨坊拆掉。可因为这是祖传的家业,磨坊主死活不让拆,出钱也不愿卖,最后威廉一世恼火地派兵“强拆”了老磨坊。人们都认为国王这样运用权力是最大的腐败,就动员老磨坊主去控告威廉一世。在民众一致的“王权腐败!照价赔偿!”的呼声中,法庭裁定国王侵犯民众财产权利,责令在原址立即重建一座同样大小的磨坊,并且赔偿磨坊主损失及诉讼等各类费用。于是,一座崭新的磨坊又矗立在桑苏西宫墙外。很多年后,磨坊主的儿子因为生意萧条面临破产,想把这座磨坊出售给威廉一世的儿子威廉二世。威廉二世思来想去,最后提笔写了一封信,希望他好好保存祖先遗留的产业,也为王族保留一个时刻警惕王权腐败的提醒,并随信附上一笔钱。磨坊主儿子十分感动,用那笔钱将旧磨坊修葺一新。德国波茨坦小镇风光如画、名胜众多,但是来到小镇的游人无一例外都会去看看闻名遐迩的老磨坊。现在的它虽然陈旧矮小,与桑苏西宫的金碧辉煌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但是人们在这里不仅能感受小磨坊的倔强坚强,还能回味那段动人的传说……
  
  在中华大地上,林林总总的廉政风物更是数不胜数。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莫过于江苏省苏州市文庙内的“廉石”了。三国时期,东吴清官陆绩在广西郁林做太守。因为当时郁林辖区广阔,经济条件比较好,前几任太守离任时都是宝物压箱、满载而归。但陆绩为官清廉,所以任期届满、动身回乡的时候,几乎没什么行李。艄公说:“船装得太轻,遇到狂风大浪就容易翻船。你一家四口,所带的东西还不如一介寒士。得想办法增加重量才行。”最后,陆绩请人将一块足有七八百斤重的大石头搬上船,这才起航。半路,他们遇到拦截官船的水盗。水盗上船一看锅里烧着的青菜,便说:“你这官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准是个大守财奴!”可他们翻箱倒柜却一无所获。再打开舱门,发现那块巨石,更加不解,一问才知道是用来压舱的。水盗头子说:“我在江湖上闯荡了这么多年,这样的官船,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时艄公插话说:“这位是陆绩太守,他在任上两袖清风,俸银多用来周济百姓。今天回江南,全家只有几件破行李。”水盗头子一听,抱歉地说:“早知道是陆大人的船,我们就不来了。”原来陆绩为官清廉的美名,早已传遍远近。那块压舱的石头,据说后来被陆绩家乡的人们收藏了起来,作为一位廉官的见证。现在苏州文庙里的廉石,谁也无法考证其一定就是陆绩当年用来压舱的那块石头,但是人们将其刻上“廉石”二字作为纪念,表达了后人对于清廉为官的陆绩的敬仰。
  
  在我国历史上,还有两处正反相对说来有趣的廉政风物,一个是广东省广州市近郊(石门)的“贪泉”,一个是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公园内的“廉泉”。传说只要喝了“贪泉”的水,再清廉的人也会变得贪婪。可是,东晋隆安年间的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吴隐之偏不信邪。当时的广州已是重要的海上贸易中心和通商口岸,来自南洋、天竺、波斯等地的商船,一年数次运来大量珍奇异宝、海外洋货,当权者只要随意“捞一把”,洋财、横财便发定了。正因为如此,史书《南齐书》上才说,“广州刺史但经城门一过,便得三千万”。吴隐之深入了解了官员来广州变得贪腐的根本原因,便大胆喝了贪泉水,并赋诗一首:“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吴隐之在广州任上,始终保持不贪不占的清白操行,打破了饮贪泉必贪的旧例。“廉泉”则位于著名的包公祠的东面。相传它是包拯生前所挖,只为满足家庭所需的一口普通水井。由于包公一生清正廉明,深受爱戴,民众便给这口井赋予了甄别好坏善恶的功能,说廉泉井水清官好人喝了无事,而贪官、不孝子孙喝了会头痛、闹肚子,还在廉泉上加盖亭子作为保护。廉泉与安葬包拯遗骨的包公墓园遥遥相对,这边清波流长,那边嘉木葱茏,让前来拜谒的人们在其间静养素心、驰抒胸怀。
  
  风物有大有小,但只要廉政意涵丰富,无论大小都可让人铭记。在有着三千年冶铜史、被称为“中国古铜都”的安徽铜陵,有两面珍贵的铜镜。其中一面是明代的圆镜,直径8厘米,重量177克,背面刻有“正其衣冠,尊其瞻视,明明德心,惟我与尔”的廉洁格言,勉励大家在照镜子的同时,要让自己的心灵被美好的道德充盈,也一样干净、光明;还有一面是清代的方镜,边长只有7厘米,重量只有49克,背面刻有“方正而明,万里无尘,水天一色,犀照群伦”的廉政格言,提醒为官者要做到公正公道,那样就会政治清明,百姓就会受惠。这两面铜镜大概可以算作是最小的廉政风物了吧。
  
  当然,中外廉政风物绝不仅只有上述那些,文章篇幅所限也难以一一描述。但从这些廉政风物背后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它们不仅是地域廉政文化的标志物和代表物,也是一段凝固的反腐败历史。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